
中国奇谭简介
春节前爆火的《中国奇谭》已经播出到第六集了。
2023年的第一个月,《中国奇谭》迎接了更多的期待,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爆火之后,有关《中国奇谭》的评价与讨论回归到更加冷静的声量,观众、行业与市场将如何看待这部“国产动画之光”?
传统和新生
《中国奇谭》的构思缘起于2020年底。当时,面对2022年中国动画即将到来的100周年和中国动画新的百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在策划一个项目,以发扬中国动画极具特色的短片创作。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陈廖宇也正琢磨着做一些有探索性又多元化的短片,双方一拍即合。大家想了很多项目名称,却发现不是太空泛就是太狭窄,很难对短片集进行准确的概括,后来想到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经典作品《天书奇谭》,“奇谭”本身能涵盖中国奇幻故事这样一个大门类。“中国是风格,奇谭是内容,想来想去确实就是这个。”总导演陈廖宇介绍。
《中国奇谭》非常“中国”,作为出品方之一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下文简称上美影),也让这个项目带有浓郁的传承色彩。
这并不稀奇。
使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动画作品近年来在市场涌现,但传承文化的最佳方法并不是复刻经典或披着元素的外衣,而是通过对传统故事的再创作或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语境中,使作品适应当代年轻人的口味和兴趣,深入表现其内涵和价值。
“中国风格”不仅仅指代大众印象当中的古风或国风,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说,它代表着中国独特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是一种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中国内核。就《中国奇谭》这个项目而言,“奇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有代表性的具体概念,但它的理解思路和衍生内容又非常开放。
“每一个创作者都可以对奇谭故事有自己的理解。它是人们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想象,也是对内心欲望的一种投射,甚至是说人性某一面的一个形象化。所以它并非仅限于传统民间故事里的那些内容,在《中国奇谭》的八个作品里,有传统,有当下现实生活,也有未来科幻。”陈廖宇说。
虽然《中国奇谭》最先进入大众视野的前两集都是中国传统故事的新编与改编,但在确定主题时,项目团队其实并未设定作品需要以中国传统小说为蓝本,反而希望“尽量不要找人们已经非常熟悉的故事”。连《小妖怪的夏天》这个立足《西游记》背景的故事,也是以几个非主流的“十八线”小妖怪为主角,引发了无数当代“打工人”的共鸣,除了浪漫治愈的结尾,整个故事颇有些现实主义的真实感和无奈感。
陈廖宇对经典的理解,是行业前辈在过去,以当时的创作观念、技术条件、产业基础等各方面条件下做到的“极致作品”,在现在成为了经典。“假设前辈们到了今天也还在创作,他们也不会一成不变,何况我们是生活在今天的创作者,我们具体的创作,既要学习前辈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更要学习创新和探索的精神,站在今天的视角上,利用今天的技术、创作自己的作品,确定自己的风格。”
《中国奇谭》项目的所有导演都得到了上美影前辈们的亲自指导。他们会仔细地观看每一部作品,在尊重创作者本身的基础上,鼓励创作者的自主表达,提出一些视听语言上的具体建议。比如台词怎么说会更好一点,哪个段落考虑弱化或增强一些。而令陈廖宇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一句——“你们的步子可以迈得更开,胆子要更大一点,把东西做得更极致一点”。
“观众太‘猛烈’了”
作为上美影、B站联合出品的动画短片合集,《中国奇谭》在B站上线开播之后,渐渐有个人UP主开始发布《中国奇谭》的“安利向”视频。
《中国奇谭》的排片顺序是由上美影和B站宣发团队共同决定的。据B站副总裁、《中国奇谭》总制片人张圣晏介绍,第一集一般要承担“导入”的任务,即让更多的观众尝了一口之后,还想继续品尝下去,对接下来的内容抱有期待,“第一口不光要保证好吃,还要便于理解,所以我们不能一开始就把门槛设定得太高”。《小妖怪的夏天》是一部极具亲和力、观众友好度很高的作品。其结尾圆满治愈,引得无数观众落泪。
《小妖怪的夏天》
到了第二集则要推出更具风格化的内容,让观众的理解门槛比入口时高一点,配合社区内的用户评论和UP主解说,观众对于项目的整体认同感又会向上攀升。《鹅鹅鹅》就是这样一部更加风格化,艺术感很强的作品。它不是一个晦涩枯燥的故事,观众即使看得不是很理解,也不妨碍他们感受到作品中的趣味和美感,后劲儿十足。
《鹅鹅鹅》中没有声音台词,主要使用类似于游戏字幕的形式推进剧情,如“这里是鹅山,是你失踪的地方”,导演胡睿通过这种方式与观众对话、靠近年轻人。事实上,这个设计收获了超预期的互动效果,观众通过弹幕给出了大量反馈——“不好,我要失踪”“对对对,这是我失踪的地方”“好像来到了解谜游戏”“规则一:尽快把鹅送到指定地点,不要停留”。
《鹅鹅鹅》
作品与观众的互动,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动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一点,《林林》的导演杨木也深有同感。
《中国奇谭》在B站社区内收到的反馈,给予了项目团队很多新的创作启发。“不明觉厉”——观众的这条评语令陈廖宇非常震撼。
短片实验
作为一部非商业性质的、带有实验性的项目,《中国奇谭》受到广泛关注之后,其商业化情况颇受外界关注。
《中国奇谭》总制片人李早则在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当一个新作品还没有问世时,大家对于 IP 方面的合作期待值是不会太高的,但是当它真正火起来以后,留给大家的合作周期到底有多长,其实也有很大不确定性。这次《中国奇谭》在周边方面提前做了一些小小的规划,未来《中国奇谭》肯定会出自己的画册、图册和文创产品等等。
从消费端来看,中国动画的商业化尚处于发展初期,缺乏非常完善的产业链条,放大动画IP的商业价值。而从制作端来看,中国动画市场需要迎接更多元的动画产品,经历动画行业从量变迎来质变。
《中国奇谭》并不是B站近期唯一一项非商业性质的动画短片项目,2022年下半年的先锋实验动画短片系列《胶囊计划》,豆瓣评分8.6,赢下了观众和行业的口碑。每当极具创意和想象力的动画短片问世,总会有观众在评论区提问:作品还会有后续吗?能发展成为长片吗?
《中国奇谭》也面对着这样的期待,这并不容易。据张圣晏的观察,目前来说观众看到的短片内容与长片内容存在较大区别。通常来说,短片的制作周期和项目预算比较聚焦,制片团队的压力不会太大,主要追求让作品结构精巧、故事创新、视觉独特,在某个风格上攀登高峰。一旦发展成为长片,大部分短片团队都会遇到动画产能方面的问题。
在陈廖宇看来,短片的优势就在于“短”,风险低,有大胆探索的空间。而面对以商业为目标的长片,通常要采取相对稳妥的做法。短片有短片要承担的任务。《中国奇谭》最大的意义也就在于八部短片用不同的方式去开拓,看看中国动画的故事、画面和表达,还有没有一些其他的可能性。
事实上,动画从短片到长片,需要实现工业化生产方面的突破;从作品到IP,则必须探索出完善的商业化路径。《林林》的导演杨木过去参与商业动画项目较多,深感一个商业动画项目的成功,往往是创作方、投资方、平台方多方共同努力的成果。
《林林》
正如陈廖宇所言,中国动画进入了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阶段。
在中国动画的发展过程中,早期市场上流行许多模仿痕迹较强的动画作品,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进行强烈的自我表达。无论这种自我表达是否成功,观众是否“买账”,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动画行业迫切地想要制作属于我们自己的动画故事。这将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开始。
从寻找自我,到表达自我,再到意识到自我是多元的——这是中国动画发展的必经之路。类似于《中国奇谭》的动画短片项目,最重要的意义并不在于能否成为爆款,而是行业积极的尝试和探索。目前《中国奇谭》已宣布筹备第二季。
传承与创新、先锋与多元——这是中国动画自我表达的先声,也是未来更多市场主流动画作品的经验与营养。,
8个短片现已更新到第6部 因浓郁的中国风而受追捧
成功在于反套路 中国奇谭要拍第二季
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拂面而来的“中国风”,从而受到观众的“追捧”,成了2023年的开年爆款。总导演陈廖宇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中国奇谭》要拍第二季。同时他表示,“《中国奇谭》恰恰是‘反套路’的,第一季的成功不能成为第二季的‘枷锁’,我们唯一确定的是要不断地探索、创新,达到自我表达、作品和观众关系这三者的平衡。”
我们只是真诚地创作
《中国奇谭》短片集由八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故事组成,包括《小妖怪的夏天》《鹅鹅鹅》《林林》《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小满》《飞鸟与鱼》《小卖部》《玉兔》。陈廖宇认为,《中国奇谭》中的奇谭故事、神仙或者是乡村民俗,映射的是人们心里对于未知事物的困惑或者想象,所以,能够走到人们的心里,“古代的时候,传说很多。现代人虽然科学知识增加了,却依然对世界有太多的未知。《中国奇谭》就是人们心理的一种投射,《中国奇谭》作品集也是纵览古今、展望未来,既有古代故事也有科幻想象。”
《中国奇谭》受到观众的“追捧”,陈廖宇却表示,在最初创作时,《中国奇谭》并没有奔着商业和成功去,“我们的目标是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为人们提供多元化的观影体验。对于创作者来说,我们并没有纠结于是否成功,最大的纠结就是怎么能把短片做得更好。在设计每一个人物造型的时候,我们所有的设定,并不是为了之后去卖‘手办’,或者发动大家玩二创的cosplay,我们没有去预想这些,我们就是想真诚地创作。当在创作上达到了一定的完成度时,作品被观众接受了,也就‘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上美影的传承和努力从未中断
让陈廖宇觉得欣慰的是,观众们看到了《中国奇谭》后,惊呼“上美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简称)又回来了!”陈廖宇高兴之余,又有点“野心”,他告诉记者:“我还想听到的一句感慨是:‘你竟然是这样的上美影!’”
对于中国人来说,上美影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宝莲灯》都是伴随了几代人成长的经典之作,而陈廖宇本人与上美影之间也有特别的缘分。1990年读大学时,陈廖宇就跟随中国老一辈动画专家学习,《天书奇谭》的导演之一钱运达,就是陈廖宇的大学老师。《中国奇谭》出品人、总监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速达是他的同班同学。此次的《中国奇谭》正是在中国动画一百周年的节点上,向动画前辈们致敬的作品。
陈廖宇表示,这些年来,上美影的前辈们从未中断过对动画创作的关心和建议,可贵的传承始终在延续着,“对于《中国奇谭》的创作,前辈们也给予了指导,而且上美影的艺术家们,思维是非常开放的。上美影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是观念却从来不老,这些老艺术家对于上美影有一种特别朴实的情怀,对这块牌子涉及的名誉非常珍惜。所以,《中国奇谭》的各位导演在创作时也有一个发自内心的目标,就是一定要对得起‘上美影’这三个字。”
《中国奇谭》得到观众的认可,让陈廖宇觉得松了一口气,“我们没有辜负上美影,没有给它丢脸。但是,我也希望观众在看到上美影作品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上美影又回来了’的感触上,这只能算是上半句,我还希望听到下半句,希望听到观众们用‘你竟然是这样的上美影’来表达他们的惊奇。因为,上美影始终注重于创新,我们今天奉为经典的作品,就是老一辈当初的创新。对于我们今天的动画人来说,我们不想复制经典、重复经典,我们希望能够继续让观众大吃一惊,见证新的可能。”
传统而动态的“中国式表达”
《中国奇谭》涵盖了多种美术风格以及制作手法,既有传统的二维、剪纸、偶定格动画,又有CG、三渲二的现代技术,还有将素描与中国水墨韵味相结合的尝试,那么,创作者们如何在中国特性、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追逐时代的脚步,与人们产生精神上的互通?
陈廖宇解释:“在中国传统审美中,对于留白意境有一种心灵的默契,《中国奇谭》能够让大家感觉到一种干干净净的、中国特有的清流风格,就是在氛围感上注重了内敛,让观众在震撼之后余韵不断、有所回味。这跟西方的动画是不同的,西方影视作品特别喜欢那种物理性的、强感官刺激的画面,比如,一颗子弹直冲着镜头射过来。但中国人的成长熏陶中更注重内敛,就像是山水画里,一个人坐在亭子里弹琴或者饮酒,那个人在画面里可能只占百分之一那样大的面积,这就是中国人的方式。但你仍旧会看到他,而且感受到的不光是这个人,还会有山峦、溪水、松树,你甚至仿佛能够感觉到流动的风和云。这些景物形成的某种氛围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中国奇谭》能够让大家静下来去欣赏、去讨论,就是因为每一部作品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解读的空间,而不是满满地去炫耀技术手段。”
与此同时,陈廖宇认为这种中国式的表达也是动态的,随着中国人的性格而变化,“比如,十多年前,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获奖的时候,大家的表现可能都是中规中矩;而去年冬奥会上中国运动员拿金牌的时候,就变得更加开放、幽默和自信。《中国奇谭》承袭了传统文化中积淀下来的一些观念、方式、理念或者标准,也主动迎接新的变化,发现新视角、讲述新的故事。”
《中国奇谭》的8个短片目前已经播到了第6部作品,而第二季也已经计划要拍摄。陈廖宇希望大家在欣赏每一部作品时,都能够将大脑“格式化”一下,忘记前一部或者某一部的欣赏习惯,这样能够更好地接收到来自作品所传递的信息,“这8部作品都在追求差异化的表达,我们不排斥任何的类型风格。”